阿尔伯特桥 (伦敦)

About 阿尔伯特桥 (伦敦)

阿爾伯特橋(Albert Bridge)是英國倫敦一座跨越泰晤士河的公路橋,連接北岸的切爾西和南岸的巴特西。本橋最初為工程師於1873年所建的修正版斜張橋,後證實其結構不健全,遂在1884年至1887年間將部分懸索橋的設計元素融入橋體。1973年,倫敦行政機構——在此增設兩座橋墩,將橋中段的跨徑完全變成梁橋,其結果使當前的橋體成為三種設計形式並存的獨特混合體。本橋為英格蘭遺產委員會所列的二級星登錄建築(Grade II*)。阿爾伯特橋建成之初為,但營收欠佳,開通6年後即收歸公有、取消收費,收費亭則予以保留,為倫敦橋梁收費亭的僅存實例。本橋在大量人群通過時會產生振動的傾向,因此得到「顫抖女士」(The Trembling Lady)的外號,並在橋的入口端立牌,警告英軍部隊過橋時採便步通行。本橋上的車道僅寬約,還有嚴重的結構弱點,因此其設備不足以應付20世紀內機動車輛的出現。儘管多方倡議拆橋或將之行人步道化,但阿爾伯特橋於存在期間,除了維修所致的短暫封閉外,均開放車輛通行,並且也是倫敦市區唯二未被取代的泰晤士河公路橋之一。巴澤爾傑特和大倫敦委員會的強化工程未能阻止橋體結構的進一步惡化,橋上曾引入一系列逐漸增嚴的交通管制措施,限制利用,藉此延長年限,使本橋成為倫敦繁忙程度第二低的泰晤士河公路橋,僅次於使用量低迷的南華克橋。由於交通承重及途經此橋、前往附近巴特西公園的大量犬隻排尿,腐蝕木製,致使橋梁的狀態每況愈下。1992年,阿爾伯特橋進行了重新配線,並漆成一種在低能見度下能更顯眼、可以避免船舶毀損的調色。到了夜間,則由4, 000顆燈泡照明,該橋遂成為西倫敦最醒目的地標之一。2010年至2011年間,這些燈泡改由LED燈取代。歷史歷史悠久的工業城鎮切爾西位處泰晤士河北岸、倫敦核心區域——西敏以西之處,富饒的農村巴特西則在南岸與切爾西相望,兩者自1771年起由樸實無華的巴特西木橋連接在一起。1842年,建議在切爾西修築,以釋出開發用土地,還計畫在巴特西橋下游另建新橋,並以更嶄新的結構取代前者。距巴特西橋下游不遠處的維多利亞橋(後改名為切爾西橋)於1851年開工、1858年竣工,的工事則於1862年展開。與此同時,拆除巴特西橋的提案則遭到揚棄。巴特西木橋在19世紀中葉已變得破舊不堪,更加不受歡迎,安全性堪慮,同時維多利亞新橋則飽受嚴重的交通堵塞之苦。1860年,阿爾伯特親王提出建議,指出兩座現存橋梁間適合建立一座新的,而阿爾伯特橋公司也在1860年代早期創立,旨在建造這座新的跨河建設。1863年,進一步推出的提案受到巴特西橋的營運方強力反對,該橋距離新橋的預定場址僅有,業者因而擔心潛在客源流失。此後各方達成妥協,一份國會法案也在1864年通過,授權新橋興建,條件是5年內完工。該法也強制規定阿爾伯特橋公司在新橋開通後買下巴特西橋,過渡期間每年度賠償其業者3, 000英鎊(相當於年的英鎊)。

阿尔伯特桥 (伦敦) Description

阿爾伯特橋(Albert Bridge)是英國倫敦一座跨越泰晤士河的公路橋,連接北岸的切爾西和南岸的巴特西。本橋最初為工程師於1873年所建的修正版斜張橋,後證實其結構不健全,遂在1884年至1887年間將部分懸索橋的設計元素融入橋體。1973年,倫敦行政機構——在此增設兩座橋墩,將橋中段的跨徑完全變成梁橋,其結果使當前的橋體成為三種設計形式並存的獨特混合體。本橋為英格蘭遺產委員會所列的二級星登錄建築(Grade II*)。阿爾伯特橋建成之初為,但營收欠佳,開通6年後即收歸公有、取消收費,收費亭則予以保留,為倫敦橋梁收費亭的僅存實例。本橋在大量人群通過時會產生振動的傾向,因此得到「顫抖女士」(The Trembling Lady)的外號,並在橋的入口端立牌,警告英軍部隊過橋時採便步通行。本橋上的車道僅寬約,還有嚴重的結構弱點,因此其設備不足以應付20世紀內機動車輛的出現。儘管多方倡議拆橋或將之行人步道化,但阿爾伯特橋於存在期間,除了維修所致的短暫封閉外,均開放車輛通行,並且也是倫敦市區唯二未被取代的泰晤士河公路橋之一。巴澤爾傑特和大倫敦委員會的強化工程未能阻止橋體結構的進一步惡化,橋上曾引入一系列逐漸增嚴的交通管制措施,限制利用,藉此延長年限,使本橋成為倫敦繁忙程度第二低的泰晤士河公路橋,僅次於使用量低迷的南華克橋。由於交通承重及途經此橋、前往附近巴特西公園的大量犬隻排尿,腐蝕木製,致使橋梁的狀態每況愈下。1992年,阿爾伯特橋進行了重新配線,並漆成一種在低能見度下能更顯眼、可以避免船舶毀損的調色。到了夜間,則由4, 000顆燈泡照明,該橋遂成為西倫敦最醒目的地標之一。2010年至2011年間,這些燈泡改由LED燈取代。歷史歷史悠久的工業城鎮切爾西位處泰晤士河北岸、倫敦核心區域——西敏以西之處,富饒的農村巴特西則在南岸與切爾西相望,兩者自1771年起由樸實無華的巴特西木橋連接在一起。1842年,建議在切爾西修築,以釋出開發用土地,還計畫在巴特西橋下游另建新橋,並以更嶄新的結構取代前者。距巴特西橋下游不遠處的維多利亞橋(後改名為切爾西橋)於1851年開工、1858年竣工,的工事則於1862年展開。與此同時,拆除巴特西橋的提案則遭到揚棄。巴特西木橋在19世紀中葉已變得破舊不堪,更加不受歡迎,安全性堪慮,同時維多利亞新橋則飽受嚴重的交通堵塞之苦。1860年,阿爾伯特親王提出建議,指出兩座現存橋梁間適合建立一座新的,而阿爾伯特橋公司也在1860年代早期創立,旨在建造這座新的跨河建設。1863年,進一步推出的提案受到巴特西橋的營運方強力反對,該橋距離新橋的預定場址僅有,業者因而擔心潛在客源流失。此後各方達成妥協,一份國會法案也在1864年通過,授權新橋興建,條件是5年內完工。該法也強制規定阿爾伯特橋公司在新橋開通後買下巴特西橋,過渡期間每年度賠償其業者3, 000英鎊(相當於年的英鎊)。

More about 阿尔伯特桥 (伦敦)

阿尔伯特桥 (伦敦) is located at London, United Kingdom